人“膨胀”了容易带来负面效应,负极材料也一样。
膨胀率是衡量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优劣的重要参数之一,相关研究表明,负极膨胀率与电池的循环寿命呈现正相关的关系。膨胀问题加剧时,还可能引发漏液、短路等安全风险。
膨胀现象的产生,主要归因于锂离子电池在充放电循环中脱嵌锂离子的过程,这一过程会引发电池结构的膨胀或收缩。在对锂离子电池充电时,负极侧发生的是插层嵌锂或合金化嵌锂的过程,因此负极材料一般会随着嵌锂深度的增加而发生明显的体积膨胀。
图示:电池膨胀鼓包
膨胀效应会给负极材料本身以及电池带来不可逆的破坏。其一,会造成卷芯变形,负极颗粒形成微裂纹,SEI膜破裂重组,消耗电解液,循环性能变差;其二,会使隔膜受到挤压,尤其极耳直角边缘处对隔膜的挤压较严重,极易随着充放电循环的进行引起微短路或微金属锂析出。 针对不同的材料,膨胀所带来的破坏程度不尽相同。 以主流石墨负极中的天然石墨负极为例,锂离子从天然石墨负极嵌入和脱出时,石墨晶胞体积发生膨胀和收缩的数据是约12%。石墨负极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的体积不断变化导致微裂纹、石墨化度降低、接触损失、SEI膜变化、金属锂析出、不均匀性等弊病产生。此外,石墨负极膨胀的多少还和它的取向度有关,各向异性的石墨材料在嵌锂过程中倾向于往同一个方向(石墨晶体的C轴方向)发生晶格膨胀,因此将导致电池发生较大的体积膨胀。
图源网络,侵删
而对于冉冉新星的硅基负极材料而言,饱和嵌锂下的膨胀率高达320%,成为制约其规模化应用的关键瓶颈。巨大的膨胀带来的应力变化,不仅导致硅颗粒裂纹粉化、阻抗增大,还会使整个电极结构坍塌,损失容量,影响整个电池的安全性能。
如何解决天然石墨负极、硅基负极的膨胀问题,是产业界必须打通的关卡。
针对天然石墨负极,一种常见的改性方法是表面包覆。通过这种方式,可以覆盖天然石墨表面的活性位点,减少不可逆副反应的发生,从而减小其比表面积和抑制SEI膜的生成,有助于制约和缓冲石墨的体积膨胀,增加其循环稳定性。
而解决硅基负极所面临的膨胀问题,则是通过碳对硅基负极进行包覆,能够缓冲硅体积膨胀产生的应力变化,进而维持电极结构的完整性。
在这一领域,华明胜早已走在行业前沿,通过采用独家工艺对天然石墨进行改性处理,将材料转化为各向同性,并提升材料的致密化程度,极大降低了天然石墨的膨胀率,满足锂电池对天然石墨负极材料的要求;同时,碳包覆技术为硅基负极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,通过在硅材料外层形成硬炭和软炭致密层,形成‘核壳复合结构’,这层包覆层具备强各向同性,且可以起到机械缓冲层作用,从而进一步降低硅碳负极的体积膨胀。